您当前的位置:

从春节成功申遗看开封的“年”

从春节成功申遗看开封的“年”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近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申遗成功,对推动年俗文化发展和展示意义重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启了一个新天地。 

 

特别是对于古都开封而言,迎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我市深挖历史文化富矿,积极整合“中国年”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大宋中国年”品牌,助力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我市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

2025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对开封而言,做好“年”文化推广,有利于彰显开封的文化软实力,助力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

 

春节的很多习俗

都始于宋代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是我国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传统节日。每到岁末,国内的城市、乡村都变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个人都对过年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交流的紧密,春节不仅为全球华人所重视,也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节日。如今,每逢春节,都有各国的民众来到中国旅游度假,体验过年的氛围。 

 

在开封,春节俗称为“过年”或“大年”,春节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别样风景。1000多年前的宋代,随着赵匡胤定都开封,这座城市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繁华大都市。

 

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宋承唐后,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相较于隋唐和元朝,宋朝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更加丰富多彩,这使得宋朝成为历史上老百姓幸福指数较高的朝代。特别是宋朝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宋文化。宋文化与唐文化并肩屹立,同样以灿烂的精神文明彪炳史册。在文化发展史上,人们往往将唐宋并称。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我们目前所遵循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代,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节日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顶峰,不仅为原有节日添加了新的内容,还产生了很多新的节日,岁时风俗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基本奠定了后世节日的框架,现在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习俗活动大多以此发展而来。”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恒礼说。 

在宋代,年味在进入腊月后变得越来越浓。此时,家家户户开始筹备年货,街市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薄荷)、胡桃(核桃)、泽州饧(饴糖)。”开封是腊八粥的发源地。北宋开始已有腊八粥名称的记载,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腊月初八,京城各大寺院都会举行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给门徒。

 

 

新年这天,东京城内“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在京的各宗教寺院也常作大斋会,借以招揽游人。宋时的春节,家家户户除了要挂桃符之外,还有清洁神龛和厨灶、祭拜祖先、爆竹驱傩、守岁、品尝美食等内容。特别是除夕之夜,爆竹声此起彼伏,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中这样描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此外,宋朝人还会在春节期间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赏花灯、赋诗、书画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祥和的过节氛围。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宋代春节习俗,比如民间表演、赏灯等文娱活动,这些作为民俗文化,需要我们进行大力传承弘扬。近年,开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旅强市不动摇,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中寻找切入点,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寻找契合点,从新时代新征程中寻找最大价值点,打造“宋文化看开封”特色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打造宋文化IP,持续提升开封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提升开封宋文化在全国和世界上的知名度,让世人在古都开封深刻感受到宋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宋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

 

古都开封

上演“大宋中国年”

什么是有年味的中国年?就是在热闹传统的新春佳节,遇见赏心悦目的风景,观看精彩的特色演出,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感受阖家团圆的幸福。 
每逢新春佳节,古城开封就会迎来欢乐祥和的“大宋中国年”,系列活动精彩绽放,古城开封处处美景、步步穿越,洋溢着醇厚、浓郁的大宋年味。开封的“年”文化,为什么这么有魅力?这是因为,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彰显开封城市品位及魅力的优势。 
近年来,我市深挖历史文化富矿,积极整合“年”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了“大宋中国年”品牌。每到春节,古城开封围绕“年味”“年俗”“年景”“年夜”,在各大景区、文化场馆、休闲街区策划开展系列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奉上文化气息浓厚的新春盛宴。春节期间,各景区、街区、文化场馆齐上阵,联票、促销、礼包、红包等优惠政策齐出,线上线下全覆盖,为广大海内外游客创造出更美、更潮、更有趣的文化体验,让全市人民和广大游客过一个欢乐喜庆、年味浓郁、能回味的“大宋中国年”。 
以2024“大宋中国年”为例,“古都春晚迎新春”“年俗文化寻新春”“精彩演艺闹新春”“璀璨灯火亮新春”“传统非遗展新春”“书画联展绘新春”“国潮庙会庆新春”“文博研学享新春”等十大主题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汉服热”更是席卷大街小巷。那满街的彩灯、喜庆的气氛、缤纷的游乐、饱含宋风宋韵的传统年俗,让人们感受到大宋的风雅、中国年的情怀和家乡的味道。 

 

一幅幅欢乐祥和的新春图景,仿佛梦回千年之前的风雅之宋。“来开封才发现宋文化居然这么‘潮’”“在开封过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来开封才知道中国年可以这么过”“开封不愧是享誉中外的古都”……开封浓郁的传统年俗、丰富多彩的年节活动,让每一位前来游玩的市民和游客直呼过瘾,纷纷为“大宋中国年”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2025年春节假期为8天,比过去延长一天,并明确春节自除夕起放假调休,彰显了国家层面重视传统习俗、顺应民意期待的姿态。 
假期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旅游机会,这将直接刺激旅游消费,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春节期间,吸引大量游客来开封旅游的,除了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就是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竞相上演的民俗活动,展现着别样的“最炫民族风”,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对于一到过节就会“人从众”的开封而言,提前做好假日文章,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准备好一道道文旅大餐,有助于促进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从酒店、餐饮到交通、娱乐,文旅行业的繁荣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让年轻一代不断增进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也是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戏剧之乡,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盘鼓之乡、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开封共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变得立体,变得颇为精彩,蔚为大观。

 

近年来,我市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正在融入现代生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市举办的非遗市集,就是以文化创意与设计为载体,充分展现非遗的时代审美,并通过丰富的活动策划、巧妙的互动形式,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公众的距离,让非遗“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朱仙镇木版年画印版与制作流程图

滕派蝶画

宋室风筝

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带来的节日经济有助于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持续发展。不把非遗“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与时代同行,这才是对传统更好的保障。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论是节日、民俗,还是文物、非遗,都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有责任通过传承的走心、表达的创新、意识的进步,回应人民群众饱满的文化热情,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热下去。 

 

在开封,与春节相关的年画、剪纸、盘鼓、灯会、庙会等活动共同营造出热烈、祥和、欢快的节日氛围。这些形式如今不断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年轻一代不断增进对春节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促进传承自觉、激发创新意识。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