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申遗成功,对推动年俗文化发展和展示意义重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启了一个新天地。
特别是对于古都开封而言,迎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我市深挖历史文化富矿,积极整合“中国年”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大宋中国年”品牌,助力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我市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
春节的很多习俗
都始于宋代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是我国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传统节日。每到岁末,国内的城市、乡村都变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个人都对过年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交流的紧密,春节不仅为全球华人所重视,也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节日。如今,每逢春节,都有各国的民众来到中国旅游度假,体验过年的氛围。
在开封,春节俗称为“过年”或“大年”,春节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别样风景。1000多年前的宋代,随着赵匡胤定都开封,这座城市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繁华大都市。
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宋承唐后,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相较于隋唐和元朝,宋朝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更加丰富多彩,这使得宋朝成为历史上老百姓幸福指数较高的朝代。特别是宋朝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宋文化。宋文化与唐文化并肩屹立,同样以灿烂的精神文明彪炳史册。在文化发展史上,人们往往将唐宋并称。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我们目前所遵循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代,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节日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顶峰,不仅为原有节日添加了新的内容,还产生了很多新的节日,岁时风俗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基本奠定了后世节日的框架,现在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习俗活动大多以此发展而来。”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恒礼说。
在宋代,年味在进入腊月后变得越来越浓。此时,家家户户开始筹备年货,街市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薄荷)、胡桃(核桃)、泽州饧(饴糖)。”开封是腊八粥的发源地。北宋开始已有腊八粥名称的记载,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腊月初八,京城各大寺院都会举行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给门徒。
新年这天,东京城内“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在京的各宗教寺院也常作大斋会,借以招揽游人。宋时的春节,家家户户除了要挂桃符之外,还有清洁神龛和厨灶、祭拜祖先、爆竹驱傩、守岁、品尝美食等内容。特别是除夕之夜,爆竹声此起彼伏,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中这样描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此外,宋朝人还会在春节期间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赏花灯、赋诗、书画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祥和的过节氛围。
古都开封
上演“大宋中国年”
让年轻一代不断增进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也是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戏剧之乡,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盘鼓之乡、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开封共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变得立体,变得颇为精彩,蔚为大观。
近年来,我市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正在融入现代生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市举办的非遗市集,就是以文化创意与设计为载体,充分展现非遗的时代审美,并通过丰富的活动策划、巧妙的互动形式,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公众的距离,让非遗“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朱仙镇木版年画印版与制作流程图
滕派蝶画
宋室风筝
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带来的节日经济有助于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持续发展。不把非遗“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与时代同行,这才是对传统更好的保障。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论是节日、民俗,还是文物、非遗,都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有责任通过传承的走心、表达的创新、意识的进步,回应人民群众饱满的文化热情,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热下去。
在开封,与春节相关的年画、剪纸、盘鼓、灯会、庙会等活动共同营造出热烈、祥和、欢快的节日氛围。这些形式如今不断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年轻一代不断增进对春节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促进传承自觉、激发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