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硕果累累。六十年薪火相传,六十年热爱坚守。开封市博物馆的六十年是拼搏与奋进的六十年,更是传承与发展的六十年。
1962年3月3日,开封市博物馆在龙亭湖畔河南省博物馆原址上成立。
为更好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事业,1988年9月迁入包公湖馆区,2007年场馆提升改造后2008年5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为促进开封市博物馆事业的继续发展繁荣,2018年3月开封市博物馆中意湖馆区建成开馆。
建筑总面积54286㎡的场馆,设有贵宾室、会议室、青少年活动室、学术报告厅、5D影院等服务设施,是一座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如今,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开封市博物馆在开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充实馆藏 精进科研
坚持办展 硕果累累
开封市博物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市第一家本级文博机构,始终立足地方,以传播开封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坚持打造主题鲜明、定位精准的特色展览。建馆之初便汇聚了一批科研实力雄厚,办展能力突出的优秀文博专家。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1962年4月5日开封市博物馆首展“古字画陈列”开幕。1988年,包公湖馆开馆,“宋代历史陈列”与“开封革命史展览”等5个基本陈列向观众开放,成为当时开封一大盛事。2008年,开封市博物馆抓紧对外免费开放契机,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造“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和“七朝华章——开封古代历史文明展”等精品展览,极大扩展了开封市博物馆的对外影响力。随着中意湖馆区开馆,主题鲜明,定位精准,充满地域特色的展览呈现在观众眼前。“八朝古都 千载京华——开封古代历史文化展”基本陈列以点带面,全方位、多角度诠释开封的古代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突出了开封古城文化的地域特色;专题陈列集中展示馆内文物特色;临时展览类型丰富,讲述中国故事、开封故事,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表彰,取得累累硕果。

观众至上 服务第一
开封市博物馆秉承观众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架起了一座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已然成为开封文化事业中与公众接触最频繁、联系最紧密、影响最广泛的平台,现年均接待国内外观众120余万人次。至2021年已举办30届“文物夏令营”、19期“暑期小讲解员培训班”,到部队、社区、广场、农村、学校、幼儿园等地“义务巡展”270余次。
中意湖馆建成三年以来,策划实施各类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教育活动近千场,线上线下参与受众近500万人次,百余人志愿者团队累计服务43064小时成为展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博物馆特色资源优势开发设计“音乐之声”“水运仪象台”“指南针”等15项研学课程,其中自主研发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课程在全国博物馆研学课程和研学路线推介活动中获得“优秀课程”和“优秀线路”荣誉,并得到了河南省文旅厅以及开封市的相关领导充分肯定。
非遗传承 文化创新
2004年,开封市博物馆成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发与研究中心,并聘请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先生为馆内年画指导专家。在开封市博物馆的积极努力下,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开封市博物馆还通过与学校合办“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教育基地”,开办“‘非遗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培训班” 等方式传播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非遗技艺。特别是近年来,开封市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尝试开发文创产品,发展文化事业,依托开封历史文化,特别是“宋”文化,深挖文物文化艺术价值,与本地非遗项目相结合,自主开发生产了特色鲜明、文化艺术性高的系列文创产品。其中《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品》《开博尊礼》等,多次参加深圳、义乌等文化产业博览会并荣获大奖。2020年,以宋文化为元素设计的文创产品在“千年风雅打开宋朝”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万科杯”第七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中获百货组金奖。充分体现了让观众把“展览带回家”,把“文物带回家”的文创理念。
六十载峥嵘岁月,一甲子励精图治,开封市博物馆踽步踏歌,坚守本心,如今主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节奏,朝着智慧博物馆方向大踏步前进。迈入新征程的开封市博物馆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嘱托,继续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开封璀璨历史文化以及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宋文化、黄河文化,为开封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