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媒体看开封

河南博物院给你发了张“宋朝穿越卡”,快来瓦子勾栏沉浸式体验烟火气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烟柳画桥,绿水行舟,河畔茶坊,帧帧美如画……想沉浸式体验一番宋朝烟火气?河南博物院这就给你安排“穿越卡”!

前不久热播的《梦华录》,除了男女主的“神颜”外,这部剧为人们提供了一场关于大宋风华的想象:大宋百姓,除了高雅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路边瓦子勾栏。

      你可能没听说过瓦子勾栏这个词,在《水浒传》中,市井中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瓦子勾栏,是江湖好汉、三教九流聚集地,郓城就有一处瓦子勾栏,“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和现在的娱乐城差不多。

      宋朝是经济、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学高度发展的时代,雅致的生活,着实让今人羡慕。

当然,电视剧终归是虚构,要想体会真正的大宋风华,还得走进博物馆,看看1000多年前宋人留下的文物。

     去瓦子勾栏玩耍,没钱能行吗?

     在《水浒传》里,施耐庵关于瓦子勾栏的描写,可没少费笔墨。

      一年元宵节,“东京年例,大张灯火,庆赏元宵”,燕青、李逵等人换了衣巾,扮成客商的模样,潜入东京城看花灯,先投桑家瓦子而来。“来到瓦子前,听得勾栏内锣响,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丛里,听的上面说平话,正说《三国志》,说到关云长刮骨疗毒”。李逵听得兴起,在人丛中高叫道:“这个正是好男子!”众人失惊,都看李逵,燕青慌忙拦道:“李大哥,你怎地好村!勾栏瓦舍,如何使得大惊小怪这等叫!”李逵道:“说到这里,不由人喝采!”燕青拖了李逵便走。——施耐庵《水浒传》

       宋元南戏《张协状元》里,关于瓦子勾栏,也有一段描写。

     你看茶坊济楚,楼上宽疏。门前有食店酒楼,隔壁有浴堂米铺。才出门前便是试院,要闹却是棚栏,左壁厢角奴鸳鸯楼,右壁厢散妓花柳市。此处安泊,尽自不妨。——宋元南戏《张协状元》

     瓦舍勾栏毕竟是消费场所,没有钱消费是不受欢迎的。在那时,老百姓一年也挣不了几两银子,因此铜钱就成了老百姓使用频率最高的货币。

      河南博物院这枚大观通宝,铸造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钱文为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体”,从大小上来看,应该是大观通宝当十钱。

     当十钱,其实就是能换10个小铜钱的意思。如果把小铜钱看做1块钱,那么当十钱就是10块钱。此外根据重量大小,还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以此类推,折二就是2块钱,折三就是3块钱,当五就是5块钱。

      但这只是一种理论值。宋钱因钱面上不铸折合钱数,多以钱体大小轻重而论,具体的折值情况则是因时、因地、因事而有所不同。

      北宋政府肆行铸币减重和钱币贬值政策,人为地改变铜钱名额和币材成色,导致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相脱离。

      以宋徽宗崇宁二年所铸的当十大铜钱为例。这种铜钱,每千文用铜9斤7两2钱、锡1斤9两2钱,按天禧时料例铸造十贯的小铜钱则用铜36斤4两、锡5斤,两者相比,大铜钱含铜量不足小钱的33%。

      宋徽宗时期,一个当十大铜钱相当于十个小铜钱,就是将9斤7两2钱的大铜钱与36斤4两的小铜钱强制性地划上一个等号。因当十钱与小平钱的币制价值严重失衡,铸一枚当十钱实际只用三、四枚小平钱的铜料,而可抵十枚小平钱使用,因而铸造者有利可图,从而引发了北宋时期的私铸之风,最终导致北宋末年当十大铜钱的严重贬值,物价大幅上涨,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

北宋男足是史上最强“国足”

    足球这项运动,最早叫蹴鞠,据说最早从战国时期就有了,汉代时,形成一股蹴鞠热潮。到宋代,蹴鞠就已经成了全民运动,和“国球”差不多。

      现在谈起足球,都要提到“足球人口”,在宋代,就连三岁孩童都是足球迷。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当时搞个世界杯,宋能不能轻松拿下辽、金、西夏、大理勇夺冠军?

      若果真如此,那高俅高太尉肯定是世界足球先生了,人称大宋梅西。

  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这个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上面就画了一个正在蹴鞠的童子。童子头梳双丫辫,正全神贯注地“颠球”。

      这种图样,也叫婴戏纹样,从宋代开始流行。宋以来,战乱频繁,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使得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唐代开元28年全国的人口为4844万,到天宝十四年增至5291万人,而到北宋元丰三年,全国人口骤然下降到3330万人。

      人口急剧减少,最好的对策就是提高生育率。中国自古以来“多子多福”、“门丁兴旺”的风俗愿望,尤其是男孩,可以提高家庭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又有养儿防老、颐养天年等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大大推动了儿童题材的创作和流行。

      我看着这个枕头,陷入了沉思,为什么目前所发现的磁州窑中的瓷枕中,蹴鞠的儿童都是一个?

宋人有多雅?他们的酒瓶,如今被我们拿来插花

      装扮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桌案上一定要有梅瓶,再插上一枝花,无处安放的高雅立时有了归宿。

      你一定以为梅瓶自古就是拿来盛放高雅的,其实不然。梅瓶的插花功能被发扬光大是从清代才开始的,以至于到清末民初人们以为梅瓶只是用来插花陈设,竟不知其原本是酒器。

      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梅瓶有着详细的记载:“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未丰,因其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此式,元明暨清历代皆有斯制。”清楚地说明了“梅瓶”这个名称的由来及其形制、起源。

      与其有关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在《侯鲭录》(宋赵令畴著)卷三中称其为“酒经”,《翁牖闲评》(宋袁文著)卷六中称其为“经瓶”、“京瓶”,《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卷三中称其为“酒京”。明代称“酒瓶”、“坛子”,或直接以“酒”称之;清末民初的时候才称为“梅瓶”,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河南博物院馆藏的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瓶身被双弦纹线分成三个装饰区域,花朵由五片单层花瓣组成,花朵盛开,露出花蕊,叶子的形状大而伸展。花叶之外用珍珠地装饰,珍珠地的繁密突出了花叶的简单,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用它来盛酒,不比“大绿棒”雅多了?不过你要真拿个“大绿棒”穿越回宋朝,那肯定还是“大绿棒”更招人喜欢,毕竟那时候的玻璃如宝石一样珍贵。

      不过要是真想插花的话,不妨试试鹅颈瓶。

这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1987年出土于汝州宝丰清凉寺。

      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汝官窑传世天蓝釉器物四件;而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天蓝釉作品独此一件。在5件天蓝釉作品中,这件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器物,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难怪它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你熟悉的相扑,是北宋最受欢迎的表演

      看到“相扑”俩字,你是否想起了日本国技?两个体型巨大的胖子扭打在一起,看谁先把谁扔出圈去。

      你还记得在《水浒传》里,燕青和李逵在泰安州东岳庙跟“擎天柱”任原打擂的场景吗?任原为啥自称“擎天柱”,那是因为他蝉联两年大宋全国相扑锦标赛冠军。

     但燕青比大宋全国冠军还厉害,也是《水浒传》作者钦定的天下第一相扑高手,几个回合便拿下任原。

    “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

      此外,没面目焦挺、蒋门神也都是相扑高手。

宋代相扑到底啥样?我们可以从河南博物院馆藏的绿釉相扑俑上了解一二。

这二俑皆裸体,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绷护裆带,弓步俯身,和日本相扑选手的穿着差不多。

      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昂首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着对方的臀部,左手抱腰,力决胜负。居下者也不甘示弱,面部向内,双手紧紧扒着对方,奋力挣脱。俑身饰阴线圈似象征大汗淋漓,汗珠如豆,更增添了二者相持不下,难解难分的紧张感。

       瓦子中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表演,相扑表演是其中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相扑艺人也是各种表演艺人中最多的。据《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诸书记载,仅南宋临安城一地就有著名的相扑艺人五、六十之多。如撞倒山、金板沓、曹铁凛、周黑大、曹铁拳、韩铁柱、黑八郎等,这些都是高手。

      南宋时期,在瓦舍勾栏里一直都有女子相扑比赛,并且还是收费展演性质的。通常以女相扑比赛进行热场,用来吸引观众,宾客满座后,再由男子相扑进行竞技。

      相扑也是宋代宫廷宴会娱乐的压轴节目。《宋史•礼志》记载:使人到阙筵宴,“凡用乐人三百人,相扑一十五人,于御前内等子差”。这里的“内等子”,说的就是皇帝御前的徒手侍卫。

      宋朝老百姓最爱看“演唱会”,单场杂剧能吸引数千人围观

      前文提到的瓦子勾栏,是宋代城市里数量和规模十分可观的娱乐场所。

      瓦子勾栏最多能容纳多少人?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有关于北宋汴京瓦肆的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在瓦子勾栏,最受百姓喜爱的节目就是杂剧。

      北宋杂剧继承了唐参军戏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了民间说唱、乐舞等风格,形成一种歌舞与剧情表演相结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常与杂技、乐舞一起演出。

      北宋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几位皇帝都洞晓音律、撰写杂剧词。宋徽宗更是在节庆时与百姓共观戏曲演出,所谓“宣和与民同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繁盛的戏曲活动乘机而起,风靡全国。

在河南博物院馆藏的杂剧人物雕砖上,我们或许能看到在一千多年前瓦子勾栏里热闹的场景。

      雕砖上的五人,从右到左分别是宋杂剧中的“副末色”、“引戏色”、“装孤色”、“副净色”、“末泥色”,有人负责插科打诨,有人负责表演舞蹈,引出其他角色,有人专门扮演官员,也有人引领带队,负责安排、调度整个演出,同时也要上场念诵诗词歌赋并演唱。

      北宋杂剧继承了唐参军戏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了民间说唱、乐舞等风格,形成一种歌舞与剧情表演相结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常与杂技、乐舞一起演出。吴自牧在《梦梁录·妓乐》记录:“大抵全用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宋杂剧由艳段、正杂剧、杂扮三个部分组成,包含了广泛的社会内容。

机构概况|联系我们

主办: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运维技术支持:开封微众

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 4102000024  豫ICP备20005445号 豫公安网备 41021102000084

局机关地址 开封市黄河大街北段27号   局办公室 0371-23876171 邮编 475000 电子信箱 kfwglj#163.com